本站讯 春蕴八甲,夏荣荔乡。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旅游学院“乡链文旅·筑梦八甲”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于6月下旬深入珠海市斗门区八甲村,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色,以“铸魂、赋能、焕新”为主线,将红色基因、产业创新与村容焕新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用青春笔触绘就活力发展的乡村新图景。

培“根”固“基”,绘就“初心如磐,薪火相传”的精神图景。突击队通过“移动微讲堂”开展结对访谈,走访老战士党员家庭聆听奋斗故事,组织退伍学生与老战士围绕“勤俭节约传统”与“教育兴邦使命”展开代际对话,为八甲村精神文明与教育传承注入力量。此外,突击队员在八甲景胜小学设置“防溺水+文化”双主题宣传摊位,通过趣味游戏互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安全知识,参与活动的学生还能获赠原创八甲文创产品作为纪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安全意识与乡土文化浸润童心,构建起红色传承与文化培育相结合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强“链”活“脉”,绘就“荔香遍野,产销两旺”的富足图景。突击队深入石门坑队荔枝园学习玉荷包、仙进奉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种的标准化采摘技术,荔农现场演示“斜45度剪枝采摘法”,指导队员掌握“不伤母枝、保果蒂完整”的专业技巧。队员通过触果观色的实地体验,精准提炼荔枝形态、色泽等元素,为后续文创设计建立“视觉数据库”,完成从农业生产到文化符号的转化。团队构建“线上直播+线下展销”立体模式,激活乡村产业经济动能。线下结合原创“荔系”文创讲解荔枝文化,将排山古村镬耳山墙、趟栊门等岭南建筑元素与荔枝造型解构重组,推出印有八甲荔枝与排山古村全景的帆布袋等文创产品,成为游客“行走的文化名片”;设计纪念型文创,微缩斗门古村风貌与荔枝造型,既保留传统工艺质感,又融入国潮设计语言,实现“把八甲记忆带在身边”的传播效果,推动荔枝文化从地域特产向文旅IP升级。线上开展“云游荔枝园”直播,以“果树培育-人工采摘-古村风貌”全流程镜头,结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解读、岭南农耕文化科普,打造“产地直供+文化溯源”的消费场景。数据显示,该直播收获2.9万+点赞、7232人次曝光,直接带动线下采摘订单量增长30%,形成“云端引流-线下转化”的高效产销链路。通过“农产品+文创+数字营销”融合,将八甲荔枝国家地理标志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IP,为乡村产业注入年轻化活力。

提“质”增“彩”,绘就“古村新貌,文旅交融”的振兴图景。突击队围绕“挖掘岭南特色资源,助力乡村文旅发展”主题,对八甲排山村展开全面调研,不仅实地记录排山古建筑类型及分布、记录装饰细节并拍照建档,还通过访谈村民收集历史民俗、整理非遗资料,同时梳理自然景观资源、统计村落设施现状。基于调研成果,突击队结合岭南建筑元素与村落文化特色,科学设计并定制排山村标识牌及墙面视觉标识,从排版构图到安装定位均经过实地勘测,确保标识风格统一、安装稳固清晰,通过系统性设计提升村落形象与旅游服务基础,推动古村文旅融合发展。


从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到荔枝产业的创新赋能,再到古村风貌的焕新提质,旅院学子以“铸魂、赋能、焕新”三维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在成果。未来,突击队将以“文化铸魂强根基、产业赋能促发展、基建焕新提品质”为路径,让青春力量在“百千万工程”中持续闪光,为八甲村绘就更具活力的乡村振兴新蓝图!
撰稿:陈锦轩
摄影:陈锦轩
初审:李晓彤
复审:张楚雪
终审:官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