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5月24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暨产教供需对接会在珠海召开。珠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晁桂明,珠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邹桦,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方蕾,珠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全冠,珠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方碧,珠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郭宏才、黄海,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培训总监陈兆伟,珠海市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丘昌贤,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校长张力、党委副书记江乐忠,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艳玲及主要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50家单位、1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现场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成立大会由珠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珠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邹桦主持。

张力首先代表主办单位,作了题为《产教同行 赋能湾区 共筑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欢迎致辞。张力指出,航空服务业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通用航空业和民营航空公司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珠海市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大学、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既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彰显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筑牢新质生产力人才底座的生动实践。她表示学校将以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契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战略布署,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通过人才供给、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积极推进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全要素融合,促进政校行企在航空服务领域协同发展、共建共享。

张艳玲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对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表示祝贺。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依托优质的航空产教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有力举措,共同体的成立意义重大,为推进航空服务方向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供了新的机遇。

丘昌贤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能够为青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湾区航空产业生态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激发大湾区机场群持续创新发展的活力。而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是香港机管局与珠海政府的合资企业,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依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与各院校合作,切实投入湾区青年人才的培养及发展,并积极对接香港政府推出的大湾区青年民航人才交流项目及劳工输入计划,为大湾区青年就业带来新的活力。

接着,政校行企四方八位代表上台推杆启动共同体成立,并审议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章程,严格按照程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晁桂明、方蕾、全冠、方碧分别为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授牌。

为促进共同体更好的服务东西部协作,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与遵义师范学院、珠海职教社与遵义职教社进行东西总协作项目签约仪式。


在产教供需对接会上,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培训总监陈兆伟围绕大湾区青年民航人才培养项目作了主题报告;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李勐阳,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地面服务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郭玲及珠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务委员会委员、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主任、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珠海金湾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梅伯平分别介绍了珠海机场、深圳机场及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人才需求情况。
最后,江乐忠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由校企“单点合作”碎片化状态转变为产教“网络构建”的关键一步。面对新质生产力崛起的机遇与人才适配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业亟需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的供需匹配问题。他就如何真正实现产教资源由“融”到“合”的全面升级提了三点建议:一是把握产教融合新内涵,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质上是统筹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专业链、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二是探索科研组织新模式,赋能产业优化升级。深化产教协同,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探索科研组织新模式,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打造关键技术研究新高地。三是打造产教融合新体系,推动校企双方一体化发展。共同体是政府搭台,产、校、企相融相通的全新模式,要真正建立起“产教网络”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航空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通过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各会员单位作用,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推动产教全要素融合,建立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跨区域产教融合新型组织。
撰稿:王立晓
摄影:曾忆安、李飞龙
初审:王红艳
复审:吴肖淮
终审:官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