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环球百科

产学研项目

产学研项目

导航菜单

机器人学院在“产学研”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不断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1. 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与ABB、新时达、华航唯实等龙头企业以及三一海工、格力、优必选、德昌电机、众为兴、越疆科技、华生机电等大湾区知名企业全方位开展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合作。围绕中德项目班、现代学徒制、企业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等合作项目,开展对接生产实际的“真环境”、“真项目”、“真实战”式教学,增强学生技能素养对高端紧缺岗位的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与ABB、上海新时达、华航唯实等龙头企业共同投入500余万元,建设了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与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建成国家级产业学院“广科三一海工产业学院”以及国家级“三一海工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孵化基地;与格力共建了工业机器人现场工程师项目,获省推荐参加教育部遴选;与越疆科技、优必选等企业共建广东省广科智能制造与智能机器人培训基地等省级基地5个,打造工业机器人新技术对外培训基地;建立了由江门市政府引导、校行企参与的新形式“江海高新区产业学院”,满足高新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科研与社会服务需求。

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际级奖项7项,国家级奖项100余项。其中连续三年(2019-2021)斩获FIRA机器人世界杯大赛冠军,2017-2023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七连冠。

近五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500余名,毕业去向落实率98%以上,平均对口就业率达83%,毕业生被三一海工、格力、优必选等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名企所广泛认可。

2.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学院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近5年来获得授权知识产权23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3项,向企业转让专利让44项,到账52.6万元;纵横向科研课题到账1257 万元;承担纵向科研 37 项,到账 527.75 万元,横向课题206项,到账729.28万元。

此外,学院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lant Methods》(IF:5.1)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6.627)等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科研创新上的实力。

3. 专业标准制定

通过与企业的联合研究,学院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其中职业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职新专业《智能机器人技术》国家专业标准2项;《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国家新职业标准1项;《机器视觉技术》等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4项;《智能家用电器维修》等省级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2项;《AHK工业机器人标准》德国职业资格标准1项。

4. 创新创业孵化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学院设立了创业孵化平台,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学院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广科MI创空间”,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近3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包括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东省分赛职教赛道金奖、第十七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

5. 政策支持与合作平台

学院依托依托国家、省、市关于智能制造的政策扶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打造“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大湾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建成省级智能制造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珠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形成对外服务窗口。依托珠澳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组建视觉感知、机器人系统集成、数字孪生以及机器人定位导航四支技术服务团队,为社会服务提供智力支撑。近 5 年,学院面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具有发展潜质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取得技术突破,提升企业员工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横向技术研发60 项,到账经费 171 万元;技术培训5310 人/日、到账经费264.86 万元;实现成果转让 8 项,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学院建成了省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协作式智能机器人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平台,智能机器人国际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并在2022年入选第八届恰佩克奖“全国高校机器人产教融合50强”。这一系列平台的建设,不仅加强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为学院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院风

© 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 机器人学院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