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黄茅海畔,涛声阵阵,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深厚的红色记忆。革命先烈林基路的故事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连接着广东省台山市与遥远的新疆。“如何让跨越千里的红色血脉持续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数字时代愈发绚烂?”带着这样的追问,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石榴籽・智联心”数智乡村青春行实践团,以林基路“生于都斛、奉献新疆”的革命事迹为纽带,开启了一场“红色文化+AI科技+民族团结”的创新实践。正值暑期,这支实践团立足学校与台山市都斛镇结对共建的“双百行动”服务基础,依托数智技术,构建起“调研链深挖红色基因、技术链活化红色资源、云课链融通东西教育、文化链共筑情感纽带”的四链融合体系,在粤新两地架起了一条“数智同心链”,让红色资源成为“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新载体。
图1 “石榴籽・智联心”数智乡村青春行实践团成员合照
调研链:深挖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根基
“在新疆,林基路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公众之子’之名写下生动注脚。”林基路战友李云扬之子李胜利教授的话语,道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内核。实践团带着“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绘就都斛镇乡村振兴和美画卷”的思考,踏上了红色调研之路。师生们先后走进台山市都斛镇、冲蒌镇,深入台山市档案馆查阅史志资料,学习党史档案管理流程,全面了解林基路革命精神的挖掘与活化现状。他们还与李胜利教授深入访谈,从亲历者后代的视角,重温林基路等革命先烈在新疆筑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峥嵘岁月。
调研发现,台山市与库车市虽已通过纪念馆、书籍出版等形式宣传林基路精神,但都斛镇部分村庄居民对这份红色基因的主动传承意识仍需增强,自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尚未形成广泛共识。这一现象也折射出部分革命老区在红色文化传承中面临的共性挑战。实践团呼吁,要用新时代传播手段强化本土红色文化传播,尤其要创新对青少年讲述英雄故事的方式,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为大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动力。
技术链:AI活化红色资源,打造“可触可感”红色记忆库
“今天,我已经云端走到了台山市!”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的小杰近来每次运动都会使用“重走英雄路”小程序计算步数、学习党史。由“石榴籽·智联心”数智乡村青春行实践团开发的“重走英雄路”微信小程序,嵌入了基于20余万字《林基路传》语料库构建的智能问答体,整合实地走访资料与网络权威信息,打造出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平台。小程序上线后,迅速吸引4000多名同学使用,互动打卡率超60%,红色文旅路线相关内容分享量达2000余次。其以林基路生平为脉络规划红色文旅路线,结合步数打卡等互动功能,让用户在运动中感悟理想信念;内置的风土人情微视频、AI数字人微短剧,更让台山市都斛镇、库车市等地的文旅资源通过云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数字技术与融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创新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科技与传承的载体,更让林基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图6 实践团成员开发的“重走英雄路”微信小程序以及内嵌的问答智能体
云课链:AI赋能云端课堂,开启跨越时空对话窗
“林基路爷爷,您在新疆时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在台山市都斛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AI数字人技术,与“林基路”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实践团打造的“云端AI+思政课”的生动场景——课程先后连线都斛镇中心小学与库车市林基路小学,依托构建的林基路生平事迹语料库,运用AI动画、数字人及语音分析等技术,让两地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同时借助AI图像生成技术,引导学生创作致敬英烈的作品,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实践团还设计了分层教学活动:为小学生带去数字绘本阅读课,将林基路故事与粤新两地风土人情相融合;为中学生开设编程课程,指导他们编写代码生成林基路革命精神学习网页。此外,团队邀请暨南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胜利教授,创新采用云端连线形式,携手台山市统战部、台山市都斛镇、新疆库车市侨联、新疆热斯坦街道林基路社区等单位,为百名党员领导干部带来一场跨越山海的林基路革命事迹讲座与访谈,让红色精神在云端传递、扎根。
文化链:AI赋能文创设计,构建粤新情感共同体
“这是广东台山特产青蟹,那是新疆的骆驼,画里的小朋友手拉手,就像林基路爷爷连接起两地友谊!”小彤在给台山市都斛镇的孩子们阅读绘本,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实践团以林基路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AI绘本,并将其转化成墙绘,生动展现了粤新两地的地域风情与历史文化。此外,实践团还设计出融合两地学生形象与特色风物的文创IP及系列衍生产品,让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融入日常生活。
“林基路啊心之桥,粤新同心向未来……”任远中学的林基路纪念亭外传来阵阵歌声,实践团利用AI技术创作致敬歌曲《心桥》,组织台山、库车两地学子同唱一首歌,在旋律中凝聚情感共鸣。任远中学的学生小李动情地说:“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意义深远,回到家里我也要教我的妹妹唱,让她也了解林基路前辈的事迹。”
图11 实践团创作以革命先烈林基路生平事迹为主题的AI绘本
图12 实践团成员创作两地学生形象的动漫IP和表情包
服务台山市2年以来,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石榴籽・智联心”数智乡村青春行实践团累计收获省市级奖项10余项,收到当地政府、企业感谢信4封,入选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祖国行’”专项社会实践,实践成果获团中央学校部、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60余次报道,有效提升了都斛镇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展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时代脉搏的共鸣。2025年,实践团依托“四链”融合创新模式,将人工智能与红色文化深度结合,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这一实践不仅突破了地理时空的阻隔,让林基路革命精神实现跨区域、广覆盖传播,更以贴合青少年认知习惯的鲜活形式,推动粤新两地文化在互动中交融、在共鸣中共振。实践团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青春动能,更探索出数智化赋能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特色路径。从深层逻辑看,实践团精准呼应了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留存、社会交往联结、文化整合凝聚及意识形态引领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循着“认知深化—情感共鸣—交往密切—认同升华”的递进理路,通过“四链”融合拓展红色文化辐射场域,奏响新时代红色精神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
撰稿:李琳 陶玲 黄楚珊
摄影:方丽敏 肖开提·卡提尔
初审:陶玲
复审:吴国庆
终审: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