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青春弦歌入乡野,融媒赋能促振兴。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深化“双百行动”校地合作,7月2日至5日,在指导老师章敏的带领下,文化与传媒学院“红弦筑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肇庆四会市。这支年轻的队伍,带着融媒的视角与青春的激情,深入车间、社区养老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专业所长解码产业密码,用温暖音符传递文化力量,在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奏响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融媒解码智造密码:一把吉他的匠心传承
走进声凯乐器车间,空气中弥漫着原木的清香与匠心的温度。突击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一把吉他如何历经200道精密工序,从木材蜕变为能奏响世界旋律的乐器。企业负责人欧志浩向队员们介绍:“从国际品牌代工,到打造‘星臣’‘克莱文’等响亮的自主品牌,我们一直在行动。”年产40万把、远销30余国——这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干湿分离车间对木材特性的科学守护,是老师傅十年经验淬炼出的完美琴颈弧度,更是传统制造向“智造+品牌”的华丽跃升。
作为国内弦乐器制造的领军者,声凯乐器拥有近十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超2000名员工。其产品畅销全球,累计生产吉他超千万把,稳居国内市场榜首,并成功跻身全球音乐制品供应商百强。在调音质检区,质检员自豪地分享:“公司定期的音色辨识培训,让我闭眼都能听出琴箱共鸣的细微差异。”声凯不仅制造乐器,更致力于点亮乡村青年的音乐梦想。通过举办“星辰杯”吉他弹唱大赛、组织商演实践、探索跨界文旅,公司为乡村青年搭建了展现才华的舞台,让流水线上的工人也能闪耀“技术明星”的光芒。队员们拍摄时不禁感叹:“流水线工人下班变身吉他手,这就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音符!”
数字赋能突击队用镜头见证了校地企携手的乡村振兴新探索。2025年4月,四会市教育局、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文化与传媒学院、声凯乐器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音乐窝”在线音乐教育公益平台。这个平台提供系统化乐器课程,强力支撑“吉他进校园”项目,致力于将优质的音乐文化资源跨越地域阻隔,普惠乡村学子。
共谱桑榆和弦:社区养老院的青春回响
“吉他声一响,老骨头又活过来了!很幸福!”梁奶奶、陈奶奶笑逐颜开。七月蝉鸣声中,木吉他那清亮的扫弦音穿透热浪,为四会市东城街道疗养院的长者们送去阵阵清凉与慰藉。在突击队员们精心筹备的公益音乐会上,《我爱我的祖国》的旋律悠扬响起,由青春歌喉与银发歌者共同唱响。这一刻,代沟在跳动的音符中悄然弥合。
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绣红旗》的经典旋律响起,全场动容。队员们与长者们一同放声歌唱,歌声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全场起立合唱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队员们感叹道,“老人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的信仰力量。”这场跨越年龄的合唱,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从银发长者到青春学子,传递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深沉挚爱。“听红歌猜歌名”互动环节更是点燃了现场。播放经典红歌片段,长者们踊跃抢答,重温峥嵘岁月里的爱国情怀。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活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温暖不止于舞台。突击队员们还带着慰问物资深入村户,为孤寡老人送去米面粮油和生活用品。他们与老人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生活点滴与人生故事,用镜头忠实记录下那一张张淳朴笑脸和乡村生活中的点滴温情,让关怀落到实处。
追寻信仰之光: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只要党和群众需要,就永远冲锋在前!”铿锵有力的誓言,出自80岁的援越抗美老兵、老党员梁锦威之口。他深情抚摸着胸前熠熠生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向年轻的突击队员们展示着一张泛黄的奖状,指尖停留在夹存其中的1967年越南战场青春影像上。“那时候我们一个班只有18人,但个个都是钢铁战士!”老人声音洪亮,眼中闪烁着穿越半个世纪依然炽热的光芒。
队员们围坐在梁老身旁,聆听着那段烽火岁月: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战火蔓延,1965年6月,他所在的部队作为32万援越大军一员,秘密跨过友谊关。梁锦威担任副班长期间,他所在的加强班配合默契,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护卫着越南的铁路大动脉。老人家那战功簿上记录着这份荣耀:带领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两次立功。1970年1月,梁锦威郑重填写入党申请表,2月即被批准为正式党员。他抚摸着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目光坚定。从1967年出征到1969年回国,战火淬炼的忠诚化作一句誓言:只要党和群众需要,就永远冲在前!
硝烟散尽,初心不改。如今在四会社区,居民们常能看到这位老党员忙碌的身影:春节前挥毫泼墨写春联,在党群服务中心讲授党课,与居委会共商社区发展大计。谈起家乡日新月异的面貌,老人有说不完的话。岁月染白了双鬓,那份滚烫的初心,依然如故。凝视着熠熠生辉的勋章和泛黄的奖状,队员们仿佛翻阅着一部基层视角的党史长卷。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定信仰,在四会的夏日里静静流淌,铭记着过往的荣光,也烛照着未来的征程。“这堂最生动的党课,让我们触摸到一名共产党员纯粹的赤子之心。”队员们深受震撼,更加坚定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决心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精神洗礼:彭泽民故居的红色回响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泽民故居,突击队员们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前厅庄严肃穆的铜质半身像,无声诉说着革命元勋的崇高。故居两侧厨房和农具摆放区陈列的简陋用品,则折射出彭泽民年少时的清贫生活。
大厅展览墙通过“革命元勋”“华侨领袖”“中共挚友”“仁心仁术”四个篇章,详实展示了彭泽民光辉的革命生平与崇高的爱国品格。队员们化身红色故事宣讲员,聚焦“彭泽民家书”等珍贵本土史料,面对展柜中泛黄的书信、旧照片和文物,他们精心制作微纪录片,用翔实的史料展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生动呈现了四会革命热土的历史变迁。
红弦筑梦在路上,是行走的课堂,更是青春的答卷。
在声凯车间,队员们用融媒视角解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吉他密码”,记录下匠心与智造的共鸣;在疗养院和村户,他们以音乐为桥,传递温暖与尊严,让青春音符叩响幸福之门,用镜头定格乡村温情;在老兵家中和彭泽民红色故居,他们追寻信仰之源,接受精神洗礼,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红弦筑梦”突击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当数控车间的机械轰鸣与疗养院的吉他清音交织,当战功勋章的光芒照亮青春脸庞,“红弦筑梦”突击队以青春之力,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壮阔画卷上,奋力谱写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乡村和美的新篇章。
撰稿:吴文婷
摄影:文化与传媒学院“红弦筑梦”突击队
初审:章敏
复审:张梦莉
终审:廖海生